口腔医学专业
更新时间:2022-09-24

 

 

广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介绍

一、专业定位

广州医科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建设点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广州、服务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家国情怀,具有责任担当、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业务精湛的可持续发展一流本科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口腔疾病预防保健、治疗、教学、科研等相关工作。

本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建设点,本科教育始于2004年,2012年成立口腔医学院,2014年获批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口腔医学院依托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附属口腔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执业医师(口腔类)考试基地,拥有广东省口腔组织修复与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口腔科、广州市口腔修复学与口腔内科学重点学科、广州市口腔再生医学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在“南山精神”引领下,学院始终秉承“厚德修身、博学致远”校训和“艰苦创业、追求卓越”院训,坚持立德树人,历经近二十年发展目前形成较完善的口腔医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住培生、进修生、成人教育等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格局。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诚信感恩、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流本科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口腔疾病预防保健、治疗、教学、科研等相关工作。

三、培养规格

(一)学制学分。

本专业学制五年,总学时3653学时,总修读学分223学分,毕业后授予口腔医学学士学位。

(二)基本知识要求

1.掌握医学相关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理论和方法,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专业学习和医疗实践。

2.掌握口腔组织正常结构与功能、口腔医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掌握口腔医学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自然病程、临床表现、诊断、防治以及预后。

4.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5.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顺利阅读口腔医学专业的外文书刊。

6.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强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专业能力要求

1.全面、系统、正确采集病史的能力。

2.系统、规范地进行全身及专科检查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3.较强的临床思维、表达能力与人际 交往能力。

4.系统掌握口腔医学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处理能力。

5.具备口腔医学专业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6.能从事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

7.能够对公众及病人进行有关口腔健康、口腔疾病防治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专业素质要求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2.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防病治病、竭力维护人民和社区的身心健康服务。

3.具有良好人际交流能力,善于与病人、家属、同事等沟通,相互学习,善于合作。

4.树立终生学习观念,追求卓越,并具有在口腔医学领域进一步深造的基础。

5.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真理,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能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6.具有创新意识、主动获取信息、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及分析批判的精神。

7.掌握医学伦理学方面原则。

8.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四、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分通识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以及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课程,总学时3653学时,专业课程总学时1457学时,占比40%,其中专业课程理论学时541学时,专业课程实践学时916学时,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学时比例约1:2(见课程分类和学分统计见表4-1,各课程分类平台具体所含课程4-2)。

一)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1.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2.核心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预防医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儿童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种植学、口腔黏膜病学、口腔材料学、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B009


表4-1:课程分类、学分统计表

 

19BBB

表4-2:各课程平台类别及所含课程


9FD3 

图4-1:口腔医学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贯穿全学年

二)实践教学体系

所有专业课程遵循理论、见习、实验、实践的反复进阶式教学模式专业的实习安排在第五学年,总实习周数为48周,分别安排体牙髓病学实习(10周)、口腔外科实习(12周)、口腔修复实习(12周)、儿童口腔医学实习(2周)、牙周病学实习(6周)、口腔黏膜病学实习(2周)、口腔预防医学(2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习(2周)。实习过程严抓“三个出口”,即实习下点前培训、出科考核、毕业考核(见图5-4)。制定了《实习带教规范》,各基地遵循《实习带教规范》进行实习带教,确保实习教学质量的同质化;实习下点前进行强化培训1-2周,并经考核合格学生方可下点实习;学院统一组织出科考核,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各占一定比例,操作考核按出科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见图5-5),保证考核的同质化和公平性;制定《毕业考核方案》,毕业考核实施“理论+技能”考试方式,由医学综合理论笔试和口腔技能多站考试组成,实践操作参照执业医师多站式考核模式(见表4-3);制定《实习教学活动记录本》,将学生考勤、小讲课、查房、相关计划和总结等成册,由各实习教学秘书和实习兼职班主任共同管理;定期开展实习教学巡查,及时发现实习过程中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通过以上举措确保证实习教学质量。

C69C5 

图5-4:实习过程“三出口”


12203 

图5-5:出科考核评分表


A6C8

表4-3:多站式毕业操作考核组成


五、教学实施

(一)教学管理

有完善的教学管理架构,设教学管理科和学生管理科两个主要教学及学生管理部门,并配备有结构合理的行政管理队伍,制定相应岗位职责和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科全面负责教学运行、教学质量、教研教改、教师能力提升、实习管理等管理和服务工作,有完善的教学档案文件;学生管理科做好学生在校管理,建有学生综合测评系统,做好每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建有毕业后联络机制,设置毕业生联络员等。总体教学工作格局规范、科学、有序。




D9D9

图5-1:教学管理架构图



(二)教学方法

学院坚持“强本固基、创新驱动、特色引领”发展方针,以学生为中心,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通过“优体系、融课程、强师资、活课堂、全评价、搭平台、重创新、拓视野”等手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疾病为中心”融合贯通模式;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临床课程教学内容在“以疾病为中心”理念下进行融合编写教学大纲,专业教学体现系统性并贯穿全周期专业教学不断线;建有校院两级教师发展中心,打造强师队伍,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南粤优秀老师、市优秀教师、省市杰出医学青年人才等,教师在全国性教学系列比赛中屡获奖项;开展课堂革命,80%以上专业授课采取PBL、CBL、线上线上混合式、情景式等多种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以全方位多维度形成性评价方式激发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每年加大投入构建一流实践平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锻造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开设《创新实验》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双导师”小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研思维、严谨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作风;坚持开放办学宗旨,与韩国延世大学、荷兰奈梅亨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签署教学合作协议,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互访、讲座、培训、国际云课堂等活动,拓宽学生全球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

12EB6

 

图5-2:龋病为例展示“以疾病为中心”的课程融合

2D170 

图5-3:口腔种植学》为例说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170BC          65B0A

         

               

图5-4:PBL、TBL、SSA、情景式等教学场景


15E5A 

图5-5:多维度全过程形成性评价方式

 

(三)教学质量

通过开展开学前教学巡查、学期期中教学检查、督导听课、院领导听课、评教评学等举措形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每学期开学前3周开展教学巡查,避免教学差错事故;每学期中开展教学检查,除对基本教学档案进行检查外,还针对当前问题开展专题检查,如考核资料检查、实验教学资料检查、本科生导师工作检查等;建有校院二级教学督导,制定学院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聘请了10位督导专家每周下课堂听课,听课覆盖面占专业学时10%;建有评教评学网上评价系统,通过将参与课堂评价纳入学生综测成绩提升学生参与课程与课堂的评价率,学生参与课程和课堂的评价率高。为持续改进课程教学与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A746 

图5-6: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四)教学成效

在学院全体师生努力下,学院整体办学质量得到飞速发展,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建设点2015年成为大学第一个申请并通过教育部本科专业认证的专业,是广东省口腔医学特色专业,《牙体牙髓病学》课程是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口腔颌面外科学》、《牙体牙髓病学》教学团队是广东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广东省口腔医学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广东省口腔医学应型人才培养基地、广东省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培养的学生质量持续向好,近几年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超出全国近20%,在最新的2021年公布的数据中我校口腔本科全日制通过率为90.92%,在省内排名第二;多年来学生在全国性和省级专业技能大赛中成绩突出,在2022年全国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委员会举办的本科生临床技能展示中,我校两名学生代表均获得“全能之星”奖,成为唯一一所在大会上获得两项“全能学生”称号的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明显提升,国家级、省市级大创项目从个位数提升到近年每年均达几十项;毕业生的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100%,就业率达95%以上,麦可思毕业生培养质量报告显示就业现状满意度高,校友综合评价指数全校排名第二,校友推荐度为全校最高达88%,升学态势逐持续向好,尤其近几年升学率提升明显,学生生源质量不断提升,2021年开始向广东省外招生,在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达602分,为多年来在我校所有本科专业中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

六、师资队伍

每年参与专业课程教学的专兼职教师13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72人,博士72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38人,高级职称65人,拥有省市各类人才称号14人。教授及高层次人才100%为本科生授课。多年来聘请全国知名儿童口腔医学专家葛立宏教授担任名誉教授,指导我院开展教学并为本科生授课,聘请韩国延世大学教授参与本科生《牙体牙髓病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授课,聘请12名香港大学兼职老师参与本科生PBL教学等。本专业20多名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包括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韩国延世大学、荷兰奈梅亨大学、日本兵库医科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等。整体教学梯队结构合理,教学水平、专业能力、科研能力等得到社会各界肯定。拥有牙体牙髓病学和口腔颌面外科学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多名老师被评为南粤优秀老师、市优秀教师等,多名老师在全国性的教学系列比赛中获得奖项。在2022年全国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委员会举办的教师授课技能展示中我院教师代表再次获得“实力非凡”教师称号,位列全国第7名。近年老师们获批各级各类教学课题共9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3项,作为主编等出版专业类专著25部,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类比赛96项。极富专业特色的“融合贯通式口腔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学校推荐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另有2项教学成果获市级教学成果。老师们极富教学情怀和热情,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多名老师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等职务。   

七、教学条件

 

E5DC 

图7-1: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与支持系统示意图

(一)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源

12门专业课程在e学中心或Blackboard线上教学平台建课,建有大量视频、文献等教学资源,平台的多功能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供学生随时线上自学。学院有四千多册口腔类专业藏书,期刊种类60多种,另有电子阅览室,安装有28台电脑,并且图书馆实行24小时开放制度,供所有学生学习使用。

E640     2175E      1F3F8

 

1DAAE      34DB1      5256B

 

图7-2:e学中心丰富的教学资源(部分展示)


(二)先进的多功能智慧课室

目前,学校已建成4间智慧课室。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结合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全新教学环境,在智慧互动教室,同学们参考资料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共同学习,课堂答疑互动学习,在教室与异地教室联合学习等全新教学方式;同时,还支持视频会议、远程答辩、现场直播等,可满足当前疫情时期所需的教育教学功能。智慧课室有混合型智慧课室、研讨互动型智慧课室。

 

55974  2C951





4C397  24963

 

 

图7-3:智慧课室

(三)一流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大创实验室

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广东省口腔医学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面积2200多平方米,设有11个功能区,包括我校越秀校区的3间仿真头模实验室、1间口腔修复工艺学实验室、1间口腔临床模拟教学实验室、1间数字化模拟仿真教学实验室、1间模型室、1间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室和番禺校区的1间仿真头模实验室。另设有口腔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口腔微生物实验室两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每年大学及学院投入一定经费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现配有145套仿真头模、38台修复实验桌椅、16张临床教学牙椅、5台数字化虚拟仿真牙科培训系统、40台牙科手术显微镜、40台生物显微镜、5套多媒体录播系统和多台口腔教学评价仪等。2021年再次投入教学仪器设备经费约700万元,配置了4台口腔技能训练及实时评估仪、1套口腔临床智能模拟训练机器人和2台数字化虚拟仿真牙科培训仪。

大创实验室总建筑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包括口腔疾病研究实验平台、口腔材料研究实验平台、口腔组织再生实验平台、数字化技术转化实验平台和其他辅助功能区域。实验室配套实验条件完善,拥有一批高价值的实验仪器及设备,总价值4000万元,超过100万的大型仪器设备有14台,包括分选型流式细胞仪、分析型流式细胞仪、硬组织切磨系统、Micro-CT、能量代谢仪、高通量基因分析仪、数字PCR仪等。大创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图7-4:多媒体仿头模实验室

 

图7-5:口腔数字化仿真模拟培训仪        图7-6:手术显微镜全高清摄录装置

 

 

图7-7:机器人              

4C4D4  4D443 

图7-8:口腔组织病理学显微镜                图7-9:临床教学牙椅室    

6B8BC  4925F C1D8

图7-10:学生在实验室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5747F  5DC15 10AE4

图7-11:大创实验室

(四)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了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为主体,涵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7家医院的实践教学基地。各实践基地各具特色优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较好满足学生临床实习教学需求。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附属口腔医院目前已设置临床教学中心,已布局近50张学生牙椅,拟开展集中临床实习带教,进一步提升实习教学的同质化,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55431 4C5B3

图7-12:学生临床实习

(五)充足的经费保障

教学经费是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基本保障。制定临床教学经费管理办法,每年医院总收入的千分之八作为临床教学科研经费,严格用于口腔医学院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教学仪器设备添置、课程建设、教学活动、教学奖励等。充足的教学经费为保证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

八、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一)专业亮点

本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口腔医学本科专业建设点,2015年通过教育部口腔医学本科专业认证,为大学第一个申请并以较好成绩获得通过的专业。始终秉承“南山精神”立德树人,以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口腔医学专业人才。本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紧紧围绕“主动学习能力、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之“五能力一情怀”卓越口腔医生培养目标,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重要抓手,建立了“以疾病为中心”的融合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并推荐省级教学成果奖。在该模式下构建形成了集“课程-队伍-方法-评价-资源”一体化口腔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历经多年实践,有力推动了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真正培养学生具备“五能力一情怀”,成效显著,培养的学生质量持续向好,近几年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超出全国近20%,在最新的2021年公布的数据中我校口腔本科全日制通过率为90.92%,在省内排名第二;多年来学生在全国性和省级专业技能大赛中成绩突出,在2022年全国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委员会举办的本科生临床技能展示中,我校两名学生代表均获得“全能之星”奖,成为唯一一所在大会上获得两项“全能学生”称号的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明显提升,国家级、省市级大创项目从个位数提升到近年每年均达几十项;毕业生的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100%,就业率达95%以上,麦可思毕业生培养质量报告显示就业现状满意度高校友综合评价指数全校排名第二,校友推荐度为全校最高达88%,升学态势逐持续向好,尤其近几年升学率提升明显,学生生源质量不断提升,2021年开始向广东省外招生,在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达602分,为多年来在我校所有本科专业中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办学质量得到社会认可。

4F6FC  4808A 58A3C

                                 图8-1:学位授予仪式                                         图8-2:学生赴国外合作院校学习交流

8FD5C  988A5 18BD2

74EB6  49329 5F238

图8-3:学生近年在全国口腔院(系)专业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



(一)优秀毕业生代表

14A02  37DFF 28C39 2507C 361B6

图8-4:优秀学生代表(依次从左到右)  苏汉福  李浩能  陈东子  陈柔蓉   卢妍惠

1.苏汉福广州医科大学2013届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韩国延世大学齿科大学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于博士毕业后回到母校继续从事2年博士后研究工作,现工作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共发表SCI论文11篇。

2.李浩能,广州医科大学2012届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港执业,曾多次以广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客座教授回母校参与PBL全英教学,2019年至今担任香港大学口腔系兼职临床讲师。

3.陈东子,广州医科大学2016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通过广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韩国延世大学齿科大学合作项目被推荐入读延世大学保存齿科硕博连读。于2020年8月取得延世大学保存齿科博士学位。2022年3月,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牙体牙髓科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录取,将赴美跟随“现代显微根管外科手术奠基人” Syngcuk Kim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为期两年的全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4.陈柔蓉,广州医科大学2018届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现为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2020级口腔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获武汉大学2019、2021学年度优秀学业奖学金一等奖、优秀学生干部,2019学年度优秀研究生,2021学年度优秀研究生标兵。获五校联合“医口同声”科普作品三等奖、“疫情下的家庭健康管理科普视频大赛”一等奖等。2021学年度一作发表高水平论文1篇、获得专利授权2项。

5.卢妍惠,广州医科大学2021届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获推免至北京大学口腔修复学五年制硕博连读。本科期间获得3次国家励志奖学金、1次红日南山奖学金、2次特等奖奖学金、2次一等奖奖学金、多次获得十佳学生干部、优秀三好学生、先进个人等称号,参加第四届“光华杯”(南方片区)口腔医学生临床技能比赛获得牙体牙髓技能站点专业之星奖(第1名)、口外技能站点专业之星奖(第1名)、牙解技能站点专业之星奖(第1名)等,在校期间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级、省级、校级课题共4项,参与教师课题2项,发表论文4篇、包括SCI及中文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