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学校提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以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办学定位。
生物医学工程系在学校办学定位的指引下,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提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面向全国,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建设省内知名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新工科国家一流专业”的办学定位。
秉承“南山精神”,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责任担当、家国与人文情怀,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开阔的国际视野及追求卓越的品格;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和交叉学科工程应用能力的卓越工科人才。毕业生能胜任医疗器械、医学电子技术、医学智能影像或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技术服务、质量控制与生产管理等工作。
本科学制四年,毕业最低要求170.5学分。符合教育部和我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颁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证书,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我校生工专业有2个方向:医学电子、生物医学材料)。
本专业开设医学电子与生物材料两个本科培养方向。以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为目标,联合企业及医院各方,多年来以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为支撑、相关课程为基础、产品研发为载体,构建了自有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及“校企医孵”协同育人模式,打通了新工科全链条育人路径,重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及综合素质。专业创办以来为生物医学健康产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新工科人才。
专业方向 |
医学电子 |
生物医学材料 |
主干学科 |
基础医学,医学电子技术,智能医学影像 |
基础医学、材料科学与基础、生物医学材料、 |
核心课程 |
高等数学(1、2),人体解剖学,工程生理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及应用,医用物理学,模拟电子应用,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ARM 体系结构与编程,医学图像处理,医疗电子设备综合实验。 |
高等数学(1、2),人体解剖学,工程生理学,线性代数,医用物理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医用高分子,生物材料的测试与表征,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生物医学材料综合实验。 |
毕业与学位
本科学制四年。
符合教育部和我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颁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证书,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近年来学校大力建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在海内外引进多名本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建立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本专业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师资队伍医工兼具、专兼结合,现有专任教师67 人(教授25人、副教授27人、讲师 15 人),其中海内外引进人才20人、博士生导师 15 人、硕士生导师 29 人。
徐涛,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者、生物岛实验室主任、广州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1996年至1999年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6月回国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副院长,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2007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5年7月当选为十二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胰岛β细胞功能和细胞生物物理技术的研究,在细胞囊泡分泌调控的分子机制、GLUT4储存囊泡转运及其调控机制、超分辨多模态细胞成像等方向取得了突出成绩,曾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以及科技部“973”等多项项目。在Cell、Cell Metabolism、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Methods、Nature Communications、Neuron、J. Cell Biology、PNAS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 |
|
梁兴杰,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员,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学会会员,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曾主持科技部“973”等项目。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膜分子生物学室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肿瘤研究所(NCI)细胞生物学实验室(LCB),副院长Michael M. Gottesman博士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在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中风研究所(NINDS)帕特神经科学研究中心(Porter Neuroscience Research Center),外科和分子肿瘤神经实验室工作,研究恶性脑灰质瘤的药物和基因治疗机理。 |
|
张智勇,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负责人,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入选8项国家、省市级人才计划。一直专注于骨科3D打印与再生医学转化研究,四项成果进入产业化及临床转化阶段。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14项国际、国内学术奖项。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究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内外科研课题 21 项。受邀担任人才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20 余个国外学术兼职。由于转化研究工作,还受邀担任多个国外生物科技公司、创业孵化器、投资基金等科学顾问。 |
|
Kenneth. A. Dawson,理学博士,爱尔兰院士、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者全职引进人才,被中国科学院、巴西国家科学基金、佳能基金会各种国际科学组织聘为荣誉教授。主要从事纳米结构与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机制和生物学效应研究。承担过多个国际或欧盟的大型多部门跨学科研究项目,被科睿唯安列为全球所有学科在内的高被引科学家,并担任许多资助机构的前瞻性规划的顾问。是“生物分子冠”效应的发现者,并因此被授予美国国家科学院Cozzarelli奖。先后多次被授予各种国际知名奖,其中包括 David and Lucile Packard Award, Sloan Foundation Faculty Award, Dreyfus Foundation Award, Harrison Memorial Prize, IBM Award等。 |
|
谢国喜,理学博士,教授,系主任。广东省杰出青年人才和广州市优秀专家,曾在美国Cedars Sinai医学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影像研究所交流访问1年。长期从事医学影像技术研发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在快速磁共振成像、心脏磁共振成像及无对比增强的血管成像技术方面有较深入研究,有多项快速磁共振成像技术专利已被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购买和使用,开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成像新技术已经在临床进行测试和推广。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重点专项课题(1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及市级科研(5项),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主讲《医学成像设备与技术》及研究生《医学成像原理》等专业课程。 |
|
阳范文,工学博士,教授,系副主任兼实验中心主任。主要从事3D打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改性和新型医疗器械研究。先后主持省市级科技项目8项和企业横向项目8项。曾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近年来主编教材2部,主持省市教改项目8项,省级一流课程负责人。指导大学生获得国家省市等各级学科竞赛奖励20多项。在企业工作10年期间主持8个新产品研发并投产,累计为企业新增产值10多亿元,创利税超过2亿元。申请专利80余件(其中授权60件),发表论文100多篇。主讲《生物医学材料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3D打印及其应用》、《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等本科生和硕士生课程。 |
|
张贵英,工学博士,教授,系副主任,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智能医学影像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影像与大数据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图学学会医学图像与设备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技厅评审专家。主要从事医学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重点研究医学图像自动识别和医学信息自动分析。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被国家留学基金委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身份公派到美国留学一年,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项,主持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省部级和地厅级项目多项,发表SCI、EI收录等学术论文20余篇。承担《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深度学习》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
|
侯智尧,工学博士,教授,针对光能转换材料合成与应用中的基本科学问题,以电子跃迁和稀土离子能量传递为理论基础,结合医学、生物学、材料学和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优势,开展新型纳米光能转换材料构建及其在肿瘤光学诊疗中应用的基础研究,实现了多模态影像导航下的近红外光响应抗肿瘤协同治疗;同时开展纳米光能转换材料在牙周相关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及骨修复方面的应用研究。以负责人身份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2项。在Adv. Mater.、ACS Nano、Adv. Funct. Mater.、Small、Biomaterial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18篇,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7100次。讲授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各1门。 |
|
李杨,工学博士,教授,广东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获得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长期从事生物医学材料及相关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hem. Soc. Rev.、Adv. Mater.、Nano Toda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他引超过100次(WOS)论文2篇,单篇论文最高被引用375次(WOS);研究成果被NPG网站、X-mol网站等网站媒体报道,被Nature、Nat. Photonics等期刊引用1400余次。现兼任“Current Chinese Science”、《发光学报》编委职务。所指导硕士生获得国家奖学金6人次,各类型校级奖学金30余人次,校级优秀硕士毕业生2人次,优秀本科毕业生6人次。承担本科生《生物光子学导论》课程等教学工作。 |
|
李战军,工学博士,教授。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届优秀博士毕业生,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光学,主要研究工作涉及新型超长时间分辨余辉发光成像纳米试剂的可控合成及其在肿瘤发光成像诊断、光动力治疗、成像引导手术等方面的应用,代表性科研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 Advanced Science等顶级学术期刊,他引600余次,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排名第三),目前正在从事新型余辉纳米材料与传统放疗方法的有机结合及其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
|
谢茂彬,工学博士,教授,2017年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项目。2019-2021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Research Fellow。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纳米医学及药物缓释领域研究,通过深入研究生物微纳米材料-药物-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索精准可控的给药机制,为临床肿瘤等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治疗策略和理论依据。承担国自然基金1 项、省部级项目1 项。以通讯、第一(并列)作者身份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Biomaterials 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4篇。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用材料与临床应用分会委员、Advanced Science、ACS Nano、Small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承担本科生课程《生物医学工程导论》以及研究生课程《生物医学工程进展》等教学任务。 |
|
李时悦,医学硕士,教授,曾在美国国家毒理研究所交流学习,从事呼吸内科和介入呼吸病学的临床、基础及应用转化研究,带领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介入呼吸团队在国内首先开展多项新技术:如EBUS-TBNA、共聚焦显微支气管镜、磁导航支气管镜等。近年来,重点加强了呼吸介入创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慢性气道疾病病理机制和临床诊治技术、干细胞再生技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等领域的研究,在COPD、哮喘、呼吸系统肿瘤等重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介入治疗方面开展临床-基础-应用转化研究。2019年主持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人自体支气管基底层细胞移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实验性医学研究》顺利通过国家备案。每年组织四期呼吸内镜医师专项培训班,培养了近千名呼吸内镜医师。 |
|
邓方阁,医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主持和参与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18 项,授权7项;主著红外专著1部、参编2部。2015年-2017年主办红外热成像技术学习班、研讨会及高峰论坛(省、市继续教育项目)。并受中国医学论坛报、医师报特邀专题撰稿向全国医师推广。2012年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产学研产品于2014年及2016年获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2项,2015年获广州市科学技术成果奖、入选全国治未病首批适宜推广技术和广东省卫计委首批基层推广项目。 |
|
罗远明,医学博士,教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广州市杰出专家,哈佛大学及英国国王学院客座教授,担任欧洲呼吸协会呼吸功能检测指南撰写组成员。主要开展呼吸疾病相关的医疗器械研发及临床研究工作,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包括呼吸中枢驱动检测仪、简易呼吸机、多功能呼吸信号检测管等,研发产品已在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被国际通行誉为呼吸肌功能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近年来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每年均派出优秀的临床医学生跟随其进行临床研究与创新实践。其主持的多项研究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作为首席科学家目前正担任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广东省重大专项等课题。 |
|
周荣,理学博士,教授。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成果转化方向负责人,曾任多伦多大学神经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助理、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委员、国家卫健委感染控制能力建设专家组成员等职。主要从事呼吸道病诊断技术和产品研发与呼吸传染病感染防控创新技术与产品研发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3项)、国家传染病防治、国家新药创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等5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超过100篇、申请专利5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深圳科技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奖项;共培养博士3人、硕士22人,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及优秀毕业生等奖项。 |
|
安庚,医学博士,副教授,长期致力于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化阴茎海绵体研发,开展MDSCs的分离、诱导分化;构建VEGF或HIF-1α过表达细胞系,联合脱细胞海绵体基质构建组织工程化阴茎海绵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通讯、第一和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12篇,包括J Sex Med,Urology,Biofabrication,Angew Chem Int Ed Engl,Materials Horizons等国际期刊。2019年主译并出版《男性不育显微外科和男性健康》(中南大学出版社)。 |
|
王钊,工学博士,副教授,毕业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 2016年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海外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博士后资助项目),2019年入选广州市高层次人才青年后备人才。主要从事四肢骨折、关节置换及骨关节炎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和治疗,对骨关节炎中软骨细胞生物力学特性和细胞骨架蛋白的改变有较深入的认识。。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以第一作者在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 (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协会官方杂志)、Biomaterials、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等骨科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
唐鸿生,医学博士,主治医师,致力于精准腹腔热灌注治疗技术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参与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和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作为骨干人员组织开展了“精准腹腔热灌注治疗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项目,该项目获得2014年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和201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常年参与附属肿瘤医院硕士研究生、规培生的带教学习,连续三年参加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研究生《护理学新进展》课程教学,连续两年参加留学生全英教学《肝胆肿瘤》课程。 |
|
周洪建,工学硕士,教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多年。在医学人工智能、医学数字信号处理和分析及医疗仪器开发和研制方面均有深入的研究。近年先后承担和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8项,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主编出版教材专著3部、参编出版教材专著1部;公开技术发明专利3项、已获专利权2项; 2009年获广州市优秀教师称号。 |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有省级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广州市高校创新创业实训平台,联合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验室和众创空间,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总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现设有电子电工实验室、多功能实验室、生物医用材料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和大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拥有光学实验系统、声学实验系统、数字电路实验系统、模拟电路实验系统、电工实验系统、核磁共振仪、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3D打印机、静电纺丝仪和挤出机等设备,设备总数超过500台(套),总价值近2000万元。
生物医学材料 |
实验室,400m2,转矩流变仪、高分子挤出成型机、3D打印机、静电纺丝机、红外光谱仪、TG/DSC热分析仪、扫描电镜等 |
![]() |
|
医学电子 | 实验室300m2,PCB制版机、电子电工综合平台、精密机床、Labview数据采集卡、函数信号发生器、模拟示波器等 |
![]() |
![]() |
|
联合创新实验室 |
本专业有充足且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场所,签约实习、实训基地12家。
序号 |
单位名称 |
地址 |
1 |
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 |
广州市天河区广州大道中1307号 |
2 |
洁定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
上海市临虹路128弄3号 |
3 |
广州市明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广州市天河区高唐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高普路1037号 |
4 |
广州市激光技术应用研究所有限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太平沙79号 |
5 |
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广州市科学城光谱西路TCL产业园B栋粤嵌众创空间 |
6 |
深圳麦科田生物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沙河西路5158号百旺研发大厦1栋第12层 |
7 |
广州悦清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
广州市黄埔区新瑞路6号二栋5层B503房 |
8 |
江苏集萃苏科思科技有限公司 |
苏州市相城区青龙港路58号天成时代商务广场28楼 |
9 |
广东登特雪佛医疗投资有限公司 |
佛山市禅城区张搓镇华富北路1号 |
10 |
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 |
珠海市南屏科技工业园屏东三路1号 |
11 |
珠海市丽珠基因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
珠海市金湾区创业北路38号丽珠工业园总部一楼 |
12 |
珠海丽珠圣美医疗诊断技术有限公司 |
珠海市南屏科技工业园屏东六路8号五楼505A室 |
专业特色优势
(1)医工学科深度融合。学校推行“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制度,师资互聘、课程共建、科研交融,建成医工交叉师资队伍。
(2)以医学优势学科为依托的医工融合式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临床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聚焦呼吸疾病、肿瘤防治等相关医疗器械研发,发挥医学及工科师资优势,构建了与培养目标相匹配课程体系,培育掌握医学知识、拥有医疗器械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3)实施“校企医孵”四方协同育人模式。以产业和临床需求为导向、医疗器械研发与应用为培养主线,构建了“学校、企业、医院、孵化器”四方协同育人平台以及具有新工科人才培养特色的双创教育体系。同时,创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协同”、“三尽早”、“五结合”和“四融通”的“校企医孵”协同育人模式,打通新工科全链条育人路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医工交叉融合能力、初步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岗位胜任力,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新工科人才。
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近年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30余项,获国家、省级科技成果奖3项,授权专利60余件、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有11项产业化项目。依托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重点学科及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平台,聚焦临床诊疗中的难点问题,以医疗器械研发为重点,在智能医疗电子、生物医学材料、医学信息与影像等学科领域开展联合研发,已有10余款产品应用于海内外100多家医院和研究机构, 产业转化产值上亿元。初步形成了围绕呼吸系统、肿瘤等重大临床疾病开展医疗器械研发与产业转化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生工专业带头人-张智勇教授获得202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
袁伟老师获得2020年度省级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 |
学生成果
近三年,学生在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比赛中,在全国及省级各类竞赛如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35项: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全国大学电子设计竞赛广东省赛区
✔“互联网+”创新产业大赛广东省赛区
✔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
✔第五届全国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
✔广东省“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
✔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企业创新方法大赛广东分赛区比赛
同时,学生获国家、省级等各级项目80多项,其中“攀登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省级以上项目共14项,发表论文40多篇,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0余件,开发样品和样机15个,其中参与的市场转化应用项目11项。每年派送学生到境外交流学习。
毕业生去向与优秀毕业生展示:
毕业去向主要包括考研深造、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及相关行政单位等。在毕业生中,约有36%学生攻读研究生或出境出国留学深造,约有20%的学生入职医院,约45 %的学生入职国内大中型企业 、外资企业、研究所和医疗器械研发机构等单位。
张应腾,2013年毕业,目前任教于常州工学院。 |
|
徐文杰,广州医科大学2005届生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在读期间担任专业班长,宣传部委员。现就职美敦力公司神经血管事业部,区域经理。 |
|
黄嘉欣,广州医科大学2012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硕士毕业。在读期间曾担任广医艺术团团长、生工学生班主任。曾就职于深圳华大基因,现就职于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党务和管理工作,担任学院党委副书记。 |
|
冯满胜,广州医科大学2009届生物医学工程毕业生。毕业后至今就职于迈柯唯(上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从事于Getinge感控产品线售后技术服务,任南区地区售后技术服务经理,主要负责南区新同事的培训,考核;设备安装,售后维修,客户使用培训和售后技术支持等工作。 |
|
|
曾庆全,广州医科大学2016届生物医学专业毕业生,2014年台湾义守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交换生。在读期间担任交流小组组长。现就职于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为海外客户提供技术和应用支持,任海外技术服务部欧洲区主管。 |
刘泳欣,广州医科大学2016届生物医学工程毕业生。在读期间担任专业班长、校级学生会副秘书长等职务,曾获区级“优秀志愿者”称号,校级特等奖奖学金、一等奖奖学金,第二届广州市华润怡宝杯品牌经营管理大赛团队总决赛第六名等。现就职于美国美敦力公司创新外科事业部,从事市场营销和管理工作,任大客户主管。 |
在校生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