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24年)
更新时间:2024-04-03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一)专业定位

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秉承“南山精神”,依托国家实验室和众多附属医院的优势资源,紧密围绕临床需求开展学科和专业建设,致力于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责任担当及人文情怀,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开阔的国际视野及追求卓越的品质,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及交叉学科工程应用能力的卓越工科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9年被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2021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同年入选广东省“冲补强”学科,2022年成立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建立产品概念转化中心。我院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提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面向全国”,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新工科国家一流专业。

 

(二)培养目标

秉承“南山精神”,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责任担当、家国与人文情怀,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开阔的国际视野及追求卓越的品格;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和交叉学科工程应用能力的卓越工科人才。毕业生能胜任医疗器械、医学电子技术、医学智能影像或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技术服务、质量控制与生产管理等工作。

 

(三)培养规格

本科学制四年,我校生工专业有2个方向:智能医疗仪器、生物医学材料。其中,智能医疗仪器方向毕业最低要求177.5学分,生物医学材料方向毕业最低要求176.5学分。符合教育部和我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颁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证书,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方向
智能医疗仪器生物医学材料
(一)专业基本知识要求
  • 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掌握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实践。

  • 掌握医学、生物学和工程生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 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 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科技文献资料,具备一定的外语口头及书面交流能力。

  • 了解国家对医疗器械的管理规范,具备申报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和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

  • 掌握电工、电子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现代医学成像原理与技术、信号检测和信号处理及分析的基本理论。

  • 掌握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嵌入式微机系统、智能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掌握化学、材料科学和纳米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

  • 掌握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能对材料的生物学性能进行系统评价。

  • 掌握生物医学材料和纳米医学材料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二)专业能力要求
  • 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工程职业道德。

  • 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产品设计与研发能力等工程应用能力。

  • 掌握科学研究一般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 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 要求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具有系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掌握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问题分析方法。

  • 具有较好的科学思维与表达能力。医工结合,具有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具有信息获取、检索和处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与协调能力。

  • 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以及医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

  • 具备在医学仪器、医学电子技术、医学智能影像、计算机技术等生物医学工程中的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具备从事教育、研究、开发及管理的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

  • 掌握智能医学仪器设计的一般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 掌握生物医学材料的合成、改性、测试和表征方法,具备在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纳米医学材料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 掌握生物医学材料和纳米医学材料成型加工方法,具有综合应用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开展新型医疗器械研发和应用的初步能力。

(三)专业素质要求
  • 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 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维护卫生服务公平性。

  • 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和医工结合的职业精神与素养。

  • 具有自主学习、终生学习、适应发展的能力;追求卓越,并具有在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和素质。

  • 具有对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和素质。

  • 勇于质疑,具备批判性思维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基本创新方法,了解创业基本途径,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素质。

  • 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专业活动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和伦理等相关因素。

  •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四)课程体系

本专业开设智能医疗仪器与生物材料两个本科培养方向。以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为目标,联合企业及医院各方,多年来以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为支撑、相关课程为基础、产品研发为载体,构建了自有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及“校企医孵”协同育人模式,打通了新工科全链条育人路径,重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及综合素质。专业创办以来为医学健康产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新工科人才。


专业方向
智能医疗仪器
生物医学材料
主干学科
医学电子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医疗仪器研发。
基础医学、材料科学与基础、生物医学材料。
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及应用,影像解剖学,大学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机器学习,电路分析基础,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医疗仪器原理与设计,嵌入式医疗设备开发,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等。
高等数学(1、2),人体解剖学,工程生理学,线性代数,医用物理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医用高分子,生物材料的测试与表征,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生物医学材料综合实验


毕业与学位

本科学制四年。符合教育部和我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颁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证书,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校大力建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在海内外引进多名本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建立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本专业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师资队伍医工兼具、专兼结合,全院教职工115人,其中在编专任教师35人,在编教辅人员4人,在编行政人员7人,南山学者25人,博士后27人。师资团队具有数学、物理、医学、化学、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背景。

徐涛,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至1999年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6月回国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副院长,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2007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5年7月当选为十二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胰岛β细胞功能和细胞生物物理技术的研究,在细胞囊泡分泌调控的分子机制、GLUT4储存囊泡转运及其调控机制、超分辨多模态细胞成像等方向取得了突出成绩,曾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以及科技部“973”等多项项目。在Cell、Cell Metabolism、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Methods、Nature Communications、Neuron、J. Cell Biology、PNAS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

说明: 徐涛

梁兴杰,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员,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学会会员,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曾主持科技部“973”等项目。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膜分子生物学室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肿瘤研究所(NCI)细胞生物学实验室(LCB),副院长Michael M. Gottesman博士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在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中风研究所(NINDS)帕特神经科学研究中心(Porter Neuroscience Research Center),外科和分子肿瘤神经实验室工作,研究恶性脑灰质瘤的药物和基因治疗机理。

谢国喜,工学博士,教授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医学杰出青年人才和广州市优秀专家,曾在美国UCLA/Cedars-Sinai医学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影像研究所交流访问,长期从事心血管相关的医学影像技术创新研发和临床应用研究工作,共承担包括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与医学成像相关的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竞争性项目经费1000多万元,并在JCMR、IEEE-TMI、IEEE-JBHI、MRM、JMRI等医学成像与工程技术领域权威期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期刊论文50余篇,申请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项,其中与心脏实时成像、快速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和深静脉血栓自动分割的9项相关专利已被公司购买和使用,研究成果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一项(排名第一)。教学上,主持多项省级教改课题,主编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教指委十四五规划教材一部,承担的本科课程《医学成像设备与技术》获批广东省一流课程。

说明: https://xxzx.gzhmu.edu.cn/__local/3/BC/04/21713A082D5FE8C7733BAADDB27_473FB39B_12E6.jpg

张智勇,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负责人,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入选8项国家、省市级人才计划。一直专注于骨科3D打印与再生医学转化研究,四项成果进入产业化及临床转化阶段。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14项国际、国内学术奖项。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究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内外科研课题 21 项。受邀担任人才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20 余个国内外学术兼职。由于转化研究工作,还受邀担任多个国外生物科技公司、创业孵化器、投资基金等科学顾问。

说明: 图片包含 室内, 人, 桌子, 窗户描述已自动生成

习佳宁,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学与医学信息处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重点领域专项等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西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安徽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优秀海报奖。第一作者在KDD(数据挖掘方向顶级会议,CCF A类会议)、Bioinformatics(生物信息学国际顶级SCI期刊)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会议发表论文21篇;通讯作者发表IEEE/ACM TCBB等知名国际SCI期刊论文4篇。第一作者在国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通报》发表论文并受媒体报道。担任Frontiers in Genetics等国际SCI学术期刊特邀编辑3人次。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西安市科技专家等科研项目评审专家。

阳范文,工学博士,教授,系主任,曾在美国犹他州立大学从事访问研究,主要从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3D打印和新型医疗器械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省重大科技攻关、省市级科技计划和校企合作项目26项。申请专利80多件(53件获授权),发表论文102篇。在企业工作主持8个新产品研发项目并投产,累计为企业创造产值10亿元。曾获得省级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和广州市科研成果鉴定证书各1项。承担《生物医学材料学》和《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省级一流课程等5门本科生课程和2门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

张贵英,工学博士,教授,系主任,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智能医学影像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影像与大数据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图学学会医学图像与设备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技厅评审专家。主要从事医学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重点研究医学图像自动识别和医学信息自动分析。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被国家留学基金委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身份公派到美国留学一年,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项,主持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省部级和地厅级项目多项,发表SCI、EI收录等学术论文20余篇。承担《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深度学习》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李战军,工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届优秀博士毕业生,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光学,主要研究工作涉及新型超长时间分辨余辉发光成像纳米试剂的可控合成及其在肿瘤发光成像诊断、光动力治疗、成像引导手术等方面的应用,代表性科研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 Advanced Science等顶级学术期刊,他引600余次,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排名第三),目前正在从事新型余辉纳米材料与传统放疗方法的有机结合及其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说明: 李战军-2019

谢茂彬,工学博士,教授。2019-2021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Research Fellow。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纳米医学及药物缓释领域研究,通过深入研究生物微纳米材料-药物-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索精准可控的给药机制,为临床肿瘤等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治疗策略和理论依据。承担国自然基金1 项、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 项。以通讯、第一(并列)作者身份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Biomaterials 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4篇。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用材料与临床应用分会委员、Advanced Science、ACS Nano、Small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承担本科生课程《生物医学工程导论》以及研究生课程《生物医学工程进展》等教学任务。

郭伟圣,天津大学和美国NIH联合培养博士,教授,入选中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广东省杰青,现担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Frontier in Chemistry杂志副编辑等学术和社会职务。郭伟圣博士主要围绕“微环境活性纳米载体”开展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nology、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大于10的高水平论文30篇,论文总被引次数超4000次。主持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10余项,荣获广东省药理学会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D89


张建,工学博士,教授,南山学者引进人才,医学影像创新实验室负责人。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装备技术分会超声换能器及材料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委会青年委员,广东省生物物理学会理事,广东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评审专家;任《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通讯编委;近几年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Journal of Biophotonics,Applied Optic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批专利4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广州市科创委项目1项。2014年获“王大珩高校学生光学奖”,2016年获评“中国光学重要成果”。

说明: 微信图片_20230406135728

杨斌,工学博士,副教授,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博士后,入选广州市高层次人才计划。主要以生物医用高分子载体和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为基础,围绕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重点研究药物传递、基因输送和免疫治疗等,并结合影像技术提升肿瘤疗效,为多功能纳米载药系统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迄今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等期刊发表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25篇,总被引用1200余次,H指数为20;授权发明专利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10余项;担任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外聘专家,《Chinese Chemical Letters》杂志青年编委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分会委员等;承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高分子》、《生物材料综合实验》、《纳米医学前沿进展》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

朱继翔,工学博士,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设计及组织损伤修复研究;多功能微针贴片的设计及其在透皮给药、医疗诊断领域的应用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收录文章20余篇,参与发明专利转化4件,担任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用材料与临床应用分会委员。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科研课题2项,校级科研课题6项,省级竞赛奖项2项。承担《生物医学材料》、《医用高分子》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教学。

说明: C:\Users\SZS\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25591156\QQ\WinTemp\RichOle\7ZFFVT{S(87({KEBD~%5N[N.png

施雯,工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主要为数据优化计算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厅局级科研项目各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通讯作者1篇,论文总影响因子超过40。受邀在ICIST和IEEE SSCI等国际会议汇报。担任 IEEE TNNLS, MEME, ICONIP, ICIMT等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目前承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高等数学(1)《高等数学(2)课程(共162学时)。


(六)教学条件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实验平台包括广州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建有省级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广州市高校创新创业实训平台,联合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验室和众创空间,全天候对学生开放。教学实验室总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现设有电子电工实验室、多功能实验室、生物医用材料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和大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拥有光学实验系统、声学实验系统、数字电路实验系统、模拟电路实验系统、电工实验系统、核磁共振仪、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3D打印机、静电纺丝仪和挤出机等设备,设备总数超过500台(套),教学设备总价值超过2000万元。


生物医学材料实验室400㎡,转矩流变仪、高分子挤出成型机、3D打印机、静电纺丝机、红外光谱仪、TG/DSC热分析仪、扫描电镜等。

转矩流变仪和压片机3D线材生产线

力学性能测试设备扫描电镜
智能医疗仪器实验室300㎡,PCB制版机、电子电工综合平台、精密机床、Labview数据采集卡、函数信号发生器、模拟示波器等。

19434

16D4E

电子电工综合平台

16D82

115FF

联合创新实验室


本专业有充足且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场所,签约实习、实训基地14家。

序号单位名称地址
1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广州市天河区沙河街道广州大道中1307号
2洁定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六马路33号2906、2907房
3广州市明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市天河区高唐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高普路1037号
4广州市激光技术应用研究所有限公司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太平沙79号
5
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黄埔区水西路30号10层,32号11层
6广州新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国际生物岛螺旋三路6号第七层701单元
7广州实验室广州市海珠区环北路9号四期b栋
8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番禺区石楼珠江路1号
9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黄埔区崖鹰石路3号
10深圳麦科田生物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沙河西路5158号百旺研发大厦1栋第12层
11深圳半岛医疗有限公司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68区留仙三路长丰工业园F2栋A座3楼
12深圳市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坪山区坑梓街道金沙社区金辉路15号
13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坪山区坑梓街道金沙社区锦绣东路23号新产业生物大厦二十一层
14珠海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高新区科技6路98号


二、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专业特色优势

(1)医工学科深度融合。学校推行“学科共建”制度,学院与医院实行师资互聘、课程共建、科研交融,建成医工交叉师资队伍。

(2)以医学优势学科为依托的医工融合式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临床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聚焦呼吸疾病、肿瘤防治等相关医疗器械研发,发挥医学及工科师资优势,构建了与培养目标相匹配课程体系,培育掌握医学知识、拥有医疗器械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3)实施“校企医孵”四方协同育人模式。以产业和临床需求为导向、医疗器械研发与应用为培养主线,构建了“学校、企业、医院、孵化器”四方协同育人平台以及具有新工科人才培养特色的双创教育体系。同时,创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协同”、“三尽早”、“五结合”和“四融通”的“校企医孵”协同育人模式,打通新工科全链条育人路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医工交叉融合能力、初步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岗位胜任力,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新工科人才。

(4)推行以创新器械研发为导向的生物医学工程新工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三层次的课程体系,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三结合培养模式,加强创新思维培养,从教学资源、评价体制和校企“双师”建设多方面推行以创新器械为导向的育人模式。

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近年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30余项,获国家、省级科技成果奖3项,授权专利60余件、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有11项产业化项目。依托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重点学科及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平台,聚焦临床诊疗中的难点问题,以医疗器械研发为重点,在智能医疗电子、生物医学材料、医学信息与影像等学科领域开展联合研发,已有10余款产品应用于海内外100多家医院和研究机构, 产业转化产值上亿元。初步形成了围绕呼吸系统、肿瘤等重大临床疾病开展医疗器械研发与产业转化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51A6

4A5C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带头人-张智勇教授获得202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袁伟和鲁娜副教授分别获得2020年度省级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和2023年度教学创新大赛省级三等奖


学生成果


近三年,学生在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比赛中,在全国及省级各类竞赛如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8项,二、三等奖50项: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全国大学电子设计竞赛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赛区

✔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

✔第五届全国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

✔广东省“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二届广东省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

✔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

✔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企业创新方法大赛广东分赛区比赛

同时,学生获国家、省级等各级项目170多项,其中“攀登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省级以上项目共20项,发表论文40多篇,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0余件,开发样品和样机15个,其中参与的市场转化应用项目7项。每年派送学生到境外交流学习。

 

毕业生去向与优秀毕业生展示

毕业去向主要包括考研深造、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及相关行政单位等。在毕业生中,约有36%学生攻读研究生或出境出国留学深造,约有20%的学生入职医院,约45 %的学生入职国内大中型企业 、外资企业、研究所和医疗器械研发机构等单位。

  

 

 

 

  

 


在校生风采


E0957


 

 

专业负责人:张智勇

学院负责人:谢国喜